伊能嘉矩肖像 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─羅漢門篇

  在羅漢門平埔族的相關文獻中,有百年前,日人伊能嘉矩先生到內門鄉的溝坪、木柵一帶做實際調查,以寫日記方式記錄詳細的經過,為內門地區大部份的平埔族人,留下寶貴的歷史資料。

  在伊能先生的踏查日記中,最讓我欣喜如獲至寶的是;他深入猴坪(今日之溝坪)地區,與當地居民的對話,且記錄於他的日記中。

  在木柵庄停留調查時,他與姬密和他的兒子姬文彬、他的孫子姬道榮,以及李貴、姬文慈等人接觸,得到有益研究的資料。也從姬文慈那裡買下他所持有的,用羅馬字拼為的買契十多件。

  有了這段寶貴的歷史資料,讓內門平埔族的文獻資料更加完整,可使內門鄉親更深入的認識自己、了解自己。


內門踏查日記內容

一八九七年十月十五日

  午前仍留在杉林庄調查四社熟蕃語言。午後出發,翻山涉水,很辛苦的到達了猴坪(今日高雄縣內門鄉溝坪村及金竹村)。很多熟蕃婦女在田地上耕作,這是傳統的蕃俗。

  我停下腳步問她們是從哪裡來的?她們說是麻豆社人,遷到猴坪以後,現在都和漢人雜居在一起。猴坪北邊一華里處有座頭社庄(原是四社熟蕃中的 Tavakan 社故地,那裡現在有少數的哆囉嘓社蕃和漢人雜居在一起)。又說猴坪南邊一華里處的柑仔庄,那裡是新港社蕃最後的遷居地,現在約有二百戶分布在那邊的山隘和這邊的溪谷。

  從猴坪繼續越過無尾崙的山險,就到木柵庄(今日高雄縣內門鄉木柵村及內興村)。這裡就是羅漢外門之地,東北有無尾崙,西有烏山山脈橫亙,南有烏山山脈的一支稜,稜上有羅漢門山,是所謂四塞天府之地,整個地區依序從南遠起有地名叫頭埔、二重埔、三重埔,似乎顯示熟蕃進入蕃地開墾的順序。(續修台灣縣志)曾有如下記載:

  羅漢內門:在邑東南六十五里。其地四壁皆山,中開平疇,東西可二十餘里,南北 可三十里。以形家之說較之,則邑之庫藏也。其山自東北來者,上接大烏山,層 巒疊翠,邑人不知其名。內門東北設木柵,則稱之曰木柵後大山,疑即舊志所紀 目眉徽山者是也。

  今天投宿於舊木柵庄姬道榮牧師家。木柵分為新、舊兩庄,北邊的叫舊庄,南邊的叫新庄,都是康熙末年從新港社遷來的社蕃移居之地,現在舊庄有八十蕃戶,新庄有七十蕃戶。混居住裡面的漢人人口不到十分之一。
  依照他們的口碑,最初社蕃遭受漢人驅逐,被迫離去新港社的沃野,越過烏山進入山區,成為台灣的蕃屏」。從下面引用的「乾隆三十五年四月台灣縣正堂王之示諭」,可知其沿革及地名「木柵」的由來:

  憲駕路經烏山腳龍眼,親視三重埔,地闊曠野,荊棘叢茂,最易藏奸出沒之處。隨時停駕查問,即蒙單諭撓等三人(伊能氏原著:新港社土目大里撓 Tarinao 、大里觀 Tarikwan 、機振芳 Kiesinhon 等三人),作速集聚番丁,在地剪除荊棘,說柵防禦,以絕匪源(指黃教作逆,潛山藏僻,騷擾地方一事)。撓等遵諭,經已集聚星散社蕃,在地設柵堵禦,剪除荊棘,開闢種作,以資口糧........,云云。

關於新港社蕃的歷史口碑,有如下記載:

  新港社蕃最初從海外島嶼移入台灣,關於他們登陸台灣與以後的事,現在流傳著下面一則口碑:

  我們新港社蕃最初從海外的島嶼漂流到台灣,在台南西南方十華里處的死樹仔園(四鯤鯓附近)登陸,暫居其地,後來逐漸擴大住區到台南城位置。由於荷蘭人占據台灣,最初與社蕃雜居在一起,但荷蘭人築起城堡以後,社蕃無法和居住為城堡內的荷蘭人抗衡,被迫退到其東方十二華里處的平原居住。荷蘭人帶來的傳教士親自到蕃社傳教,社蕃全部改信耶穌教,土目(老御翁)甚至娶到荷蘭女子為妻。荷蘭人在蕃社內設立學校(學校位置就是現在叫做社皮的地方),教育新港社子弟。
  荷蘭人一方面傳教,另一方面為了配合傳教目的,用羅馬字拼寫蕃語〔西拉雅語〕聖經授課。

(伊能氏原註:清順治十七年〔一六六○〕,荷蘭教師 Geitanri,即倪但理,把福音書馬太傳譯成蕃語,後來在一八八八年時,在台南的英國牧師Kamuwirim,即甘為霖,將倪但理所譯的蕃語聖經加以複印)。社蕃又說:

  蕃童很守規矩,教師用鞭撻的方式矯正犯規的學童,但即使是禁足處分,也只下令一次,而不會再次施以禁足令。當年沒有鐘錶,開始上課到下課時間,靠貓的眼瞳變化而計時,或用裝沙的玻璃瓶,讓沙粒滴漏於有刻度的容器來計時,可見用心之苦。荷蘭人也教社蕃用羅馬字拼寫蕃語的買契,這種為法維持到乾隆年代才廢止。
  當鄭成功攻打荷蘭人的時候,荷蘭人最後放棄了台灣,這個時候,歸化蕃社(就像頭目這一族)中的男女各二名與荷蘭人們一起離開台灣,據說他們從此沒有再回到台灣來。鄭成功開始占據台灣的時候,新港社蕃已經是歸順的人民了,且因為有四個熟蕃社接受通教化,所以被稱為四大社,而新港社就是其中之一。
  後來台灣歸入清國版圖,四大社的社蕃比別族更早改變風俗。清廷設立屯番制度的時候,賜給我們各發漢姓:姬、戴、李、劉、穆、宜、來等。

  漢人擅自入侵熟蕃社內占領土地的結果,社蕃從康熙末年起被迫分散於各處,示例如下:

  • 新港庄(原來位置)─ 約六十戶,與漢人雜居。
  • 隙仔口庄(位於新港社東南方四華里處)─ 約一百戶,無漢人混居。
  • 岡仔林(位於新港社東南方十五華里處),與漢人雜居。
  • 木柵庄(位於新港社東南方五十華里處)─ 舊庄約八十戶,新庄約七十戶,兩庄均與漢人雜居。
  • 柑仔林庄(位於新港社東南方七十華里處)─ 約二百戶,與漢人雜居。

  如此看來,新港社蕃遷徙到內門,同時把先住民的大傑巔社蕃驅走的口述內容乃是事實。
  當初在明鄭時代的四大社,到了清康熙初年的實情是如何呢?《台海使槎錄》有如下的記載:

郡中造船,出水最艱,所司檄社蕃眾牽挽,歲以為常。

聞金一鳴,鼓力並進,事畢,官酬以煙布糖丸。

木柵的社蕃又告訴我屬於舊台灣縣各蕃社的現況如下:

  • 大傑巔社 ─ 現在分居於蕃薯寮東方的口隘中隘、尾隘三庄,共七十五戶,二八○人。
  • 卓猴社 ─ 今稱拔馬庄,九十戶,四百人左右。

  在木柵庄停留調查時,承蒙新港社蕃姬密(七十七歲)他的兒子姬文彬、他的孫子姬道榮,以及李貴(七十九歲)、姬文慈(六十一歲)諸位指教,獲得了有益的資料。我也從姬文慈那裡買下他所持有的,用羅馬字拼為的買契十多件。

一八九七年十月十六日

  午前調查新港社的蕃語。午時從舊木柵庄〔高雄縣內門鄉木柵村〕出發,經新木柵庄(高雄縣內門鄉三平村〕與其他一、二個漢人部落,走了一日里餘的山路後,便開始登上一座山。山上有一棵古榕,枝幹橫斜.濃綠成蔭,涼風吹襲下,感覺舒爽,這座山叫做羅漢門山。我想起了當年巡台御史楊二酉登越此山時,曾經寫了一首詩:

過羅漢門山

羅漢雲中塞,天關第一重。
林幽深距虎,潭靜隱蟠龍;
馬闢蘆間道,塘虛竹外烽。
鳥鳴訝行色,同出翠微峰。

  上面正式描繪羅漢門山景趣的佳句。下了山變進入蕃薯寮。


  • 聲明:
    本翻譯內容,節錄於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翻譯版 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 楊南郡 譯註

參考資料 :

  • 台灣踏查日記日文版 臺灣風物出版
  • 台灣踏查日記翻譯版 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 楊南郡 譯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