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 言

內門鄉永富村大埔的太祖廟 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,內門地方先有從路竹大社地方遷來之的馬卡道平埔族大傑巔社(Taburian )所開墾,後來被台南縣境內,因不堪漢人競爭,而遷移至新舊木柵的西拉雅(Siraya)平埔族新港社(Sincan)、大目降社(Tavacan)人逐出;大目降社(Tavacan)、麻豆社(Mattau)及洪雅(Hoanya)平埔族之哆囉嘓(Dorcko)社人遷入猴坪(今日溝坪地區)。
  平埔族原本分佈於平原及丘陵地區,由於清領後的「渡台禁令」,嚴禁漢人攜眷來台,漢人紛紛與平埔族婦女通婚 ,清國政府對歸順者稱之為「熟番」,廷並提供「潘、蠻、陳、劉、戴、李、林、穆.....」等五十姓,供其選用。而日本殖民政府則因其分佈於平地,故稱之為「平埔族」
   平埔族因被外來政權入侵而內徙,以台灣南部的平埔族而言,荷蘭時代散居在台南地區;鄭成功政權將之驅趕而內徙, 到了清國政府時代,進而退入 「左鎮」、剛仔林、旗山、木柵(內門木柵)、「溝坪」。

  內門鄉的平埔族,主要分佈在木柵庄、東勢埔庄北部及溝坪地區較多。木柵地區,是平埔族新港社的遷居地,在漢化後部份子民仍不忘本,在祖先牌位上著新港二字。

平埔文化的消失

太祖廟的匾額  由於早期的台灣歷史教育中,只著重於中國史、世界史,而與我們息息相關台灣史;曾經是人們所禁忌的,更別談平埔族的歷史了,平埔族這個弱勢族群,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母語及傳統文化,大部份人根本不知自己是平埔族人,種族歧視,有些平埔族人根本不承認自己是平埔族人。紛紛改姓漢姓,學習漢人生活習慣,以致平埔族文化在短時間幾乎消失,已經沒幾個人知道台灣許多漢人身上;都流著平埔族人的血。

平埔公廨及祀壺

   今內門平埔歷史中僅存公廨及祀壺可尋跡,公廨原本是平埔族人重要的議事,交通中心,但由於時間及歷史的變遷,公廨大部份早已漢化失去了原有的功能,僅剩祭祀祖靈而已。內門鄉的木柵及溝坪地區,在鄉間路旁田頭田尾,仍可見大小公廨,也有地名直接以公廨稱之,在金竹村的頂公館有一處地名就稱公廨,早年不知為何如此稱之,直至近年平埔文化有人研究,才知附近有一公廨而得名;公廨中以三塊石板所堆砌成的小公廨最多,但由於漢化及文化失傳緣故,後代子孫已鮮有人知其意義,將它當作土地公廟或有應公廟來祭拜,已失去原有的風貌。

  壺在部分民眾家中仍可見,因喜陰暗忌火所以供奉於牆角,俗稱壁腳佛,除的老一輩的知道祀壺的意義,年輕一代幾乎不知道祀壺是代表什麼了,現代祀壺大都以大小啤酒瓶各一,大瓶稱老君,為男性;小瓶是太祖,為女性。
  本鄉的東勢埔庄是漢人和新港社民混居地區,大部份是平埔子民,太祖老君的信仰普遍,目前仍祭祀壺甕者有中木仔、望寮、苦苓埔三處,每年三月廿八日為老君生日,六月十六日為太祖生日,祀品有甜米糕、鹼油飯、檳榔、酒、雞、鴨蛋和肉等.....。

基督教的洗禮

內門鄉木柵教會近照  在內門平埔子民中,大部份於荷統時期就接受基督教的洗禮,所以要平埔尋根也可從鄉內基督信仰中觀察,在溝坪地區的頂庄(永興教會)及木柵地區各有教堂,而木柵基督長老教會是台灣第三座成立的教堂,創建於西元一八六八年,由於宗教的洗禮及文化的失傳,部分子民根本不知自己來自哪裡了。

  如今,鄉內各地平埔族後代,逐漸與閩、客相互通婚,無論習俗、長相、信仰已失原有特徵。但其實只要細心的話就可以觀察出來,木柵地區、溝坪一帶很多五官輪廓突出、皮膚黝黑、姓氏特殊的鄉親,例如「買」、「姬」、「力」、「兵」、....;而他們的家外面也設有「十字架」標記,更可以顯示出他們是平埔族,只是以前我們不知到有這段歷史,以為原住民都住在深山裡面,實則不然!


H.c.c. 工作室 製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