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豐村


地理位置、簡史:

  本村位於內門村的南方,光興村的東方,東埔村的西方,東隔二層行溪 與東埔村相鄰,西、南隔鴨母寮溝與光興村相鄰,北隔豬灶溝與內門村 相鄰,村內一片平原,是內門地區農產物最豐碩的地方,於台灣光復後 (民國三十九年)行政區劃為內豐村,全村面積三四、二○○平方公里 ,轄分十五鄰。


轄內莊名源由及位置簡介:

十三甲:
  位於本村南隅的一片平原,於日據時代丈測土地,結果地 積十三甲多一些,因此被稱為十三甲。

瓦寮:
  位於本村的西南方,台三公路西側。於清時有先民在此築窯 燒瓦,工人就在這裡搭建工寮居住,因而稱為瓦寮,後來此地轉讓 給李姓及龔姓的人家,故亦稱瓦寮李或瓦寮龔厝。

會社:
  位於本村東南方,十三甲南方,在日據時代鎮尾會社(現旗 山糖廠)在此設內門辦事處,當時人稱糖廠為會社,故將此地命名 為會社。

檨子腳:
  位於本村的東南方,會社的南方,二層行溪的西岸的台地 平原,在清時此地有一樓大芒果樹,因而稱為檨子腳。

大份田:
  位於本村西方,隔鴨母寮溝與鴨母寮相鄰,瓦寮的北方, 是一條長形台地平原,在曰據時代文書土地時為一大筆土地,因而 稱為大份田。

竹圍仔:
  位於本村的西北方,清時先民在此定居,將其住宅四周植 以刺竹,以防止士匪搶劫,因而稱為竹圍子。內門鄉的竹圍仔有三 處境觀亭、內門、溝坪各有一處。